目前,大部分電商採用的方式是大宗商品直接採購到基地,再進行分裝儲存。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攝
在此次“農產品電商化與信任機制”專題討論環節中,“如何建立信任系統”也成為與會嘉賓討論的熱點之一。國家外專局專家物聯網和雲計算專家鄧中恆指出,農業電商第一件事情就是信任系統的建立。通常受常識的影響人們只看眼前的東西,比如只知道農產品是哪天種的,土壤溫度是多少,這對消費者瞭解真正的質量和安全是不夠的,我們要建立的追溯系統,是要用華爾街查公司和個人信用使用數學工具這樣的方法,比如我們瞭解人和一個單位過去的行為,這才是用來預測他們未來行為最好的辦法。用這種方法來分析整個農業鏈條過去的行為來預測未來會是更好的辦法。
建立信用體系需要創造法制環境
農產品生產環節多,從生產、加工、運輸、儲存到銷售,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問題,優質產品才能夠安全到達終端消費者手中。
十堰玄岳武當道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戀華介紹,現在我們中國農產品的特點是基地加農戶,體量太小。往往基地生產環節跟加工環節是脫節的,然後加工環節、運輸環節、流通環節也是脫節的。要建立起一個信用體系,需要政府創造法制環境,尤其是農產品管理的監督環境,這個非常重要。比如說合格產品,在運輸過程出了問題,按產品質量法,可以追究運輸的責任,但地方監督不是很得力,追究運輸環節責任,有一個很大的時間成本問題。另外,食品、藥品監督環節的執法環境還不是很好,執法不到位。當然還有一些人為的地方保護主義,尤其在農產品的加工環節,毒豆芽、毒大米,這就是加工環節的問題,還有地溝油。加工環節控制不住,又進入流通環節。這個很大程度上是有些地方政府為了局部的稅收利益,犧牲了大家的利益和健康。
現實生活中往往越是低價的產品,買賣雙方的互信更容易達成。這也是現在中低端的產品可以電商化的主要原因。因為幾十塊錢的東西,壞了差了就算了,消費者就是這樣一個心理。再一個,消費者一般認為,幾十塊錢的東西,生產者也沒必要去造假。
如果產品價格很高,比如一個十幾萬的手錶,網購估計很難的。消費者要親眼看到東西,很可能不只看一次。至於哪一種商品價格高到什麼程度,買賣雙方纔能建立起互信來,並通過電商這個渠道實現交易,這實際上是因產品而言的。
生產碎片化導致用戶不信任
本來生活網聯合創始人賈明介紹,因為農產品是非標準化產品,用戶體驗非常不好。現在生產的碎片化,導致了銷售端用戶體驗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特別強,因為今天買的蘋果,覺得挺好吃,第二次去買發現不對了,同一個商家賣的,但味道卻不一樣了。事實上也可能這批蘋果賣完了,商家收了隔壁村莊生長的,因為生長方式不一樣,品種就可能略有差異,導致這個產品和上一次吃的不一樣,消費者就會對店面產生不信任感。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電商採用的方式是大宗商品採購直接到基地。還有一個方式,是去基地看了一片林子之後指定一個公司來操作,因為它要標準化,水果的大小要分級,它的色差要分級,如果再往前一點還有採購處理,比如說芒果,在樹上熟不行,要採後熟,公司化和專業化運行以後,後端的品質,整個供應鏈的品質可以保證消費者買的東西有安全感。
舉個例子,柑橘採摘的時候會被刺到,放兩天沒問題。但是整個供應鏈運輸過程中或者是儲存過程中,如果被針刺過的水果不及時解決,可能在運輸過程中會壞了,壞了會傳染旁邊的水果。像褚橙今年就上了一套紅外設備,這樣被針刺過的水果會被挑出來,不會傳染其他水果。像這些比較專業的處理方式,如果沒有專業的公司運行,分散化的生產方式和流通方式很難解決品質品牌和信任問題的。
生產環節的信任有賴於生產者的用心
京東集團副總裁兼政策研究室主任張建設表示,信任,一個是消極的信任,一個是積極的信任。用大數據、物聯網各種數據幫助篩選出信任的商品,其實那個商品已經生產出來了,以不信任的方式追求一種信任,這是消極的信任。積極的信任是從生產環節上解決的,是對生產者的信任。舉個例子,手工掛麵基本上都是空心的,對環境、原料要求非常嚴格,一個生產者為了做出品牌來,他不僅選好自己的手工業者,還要求採購的種子、使用的化肥和磨面的程序都全程監控,受到消費者的追捧。
因為農產品電商的信任危機主要體現在兩個環節,一個是生產環節,一個是物流體系。物流問題不是太複雜,電商要維護自己的品牌肯定會解決這個問題。而生產環節,有賴於生產者的用心。
■ 他山之石
產銷以及教育人環環相扣
●蘇於容,臺灣創意農業協會會長
農業是一種良心事業,農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度,生產者自己要自我要求,在我們當地的培養種植當中,必須關關要把握,然後去申請認證。認證之前要做履歷追蹤。中國臺灣在15年前就已經在做了,就是將成長過程,如施肥、採摘等等,這些日期全部都記錄、拍照、存證,甚至於用網絡做鏈接。很多農戶表示這是自己種植的,要對自己負責任,還把自己的頭像放在產品包裝上,這也是官方要求的。
除了認證還有教育,要把所有安全種植的觀念普及給所有的農民知道,也要把這些觀念讓消費者知道,也就是說產、銷以及教育人是三者結合,環環相扣。
歐美通過全產業鏈管控實現信任
●張利,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副會長
歐美是通過全產業鏈的管控來實現消費者和供應者之間的信任。但信任是一種社會意識現象。它是建立在社會存在的基礎之上,這種存在基礎就是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基礎。如果不從這方面解決,信任問題是難以解決的。要從兩個層面來解決。一是從技術層面來解決,要打造一個和歐盟、美國同樣有效管控的信任或者說追溯系統。以及在這個系統之上,所建立的一些所有的技術手段,包括大數據分析。因為它是建立信任的基礎。另一個是針對中國的生產方式,從社會組織的角度,要下工夫。就是將碎片化的農民,這些原料生產者,有效地組織起來,這個是信任系統當中的著力點。
■ 熱點問答
中國已實行最嚴格有機標準
Q:目前的有機農產品認證是可以信任的嗎?
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近年來,各級農業部門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出台了加強農業品牌建設的指導性意見,積極開展農業品牌培育,加強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和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加大品牌營銷推介,農業品牌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
沱沱工社CEO杜非:2012年之前,中國的有機行業很不規範,從2012年10月份開始,中國實行了目前全球最嚴的,可以比肩歐盟的有機標準。發證機構一旦出現問題,終身取消發證資格,而且這些發證員是終身不能再進入這個行業。而生產企業出了問題,三年之內不能進入這個行業,有機的種植成本和養護成本很高的,一年甚至上百萬,如果三年之內不能以有機商品去賣,代價是很大的。所以說,這兩年有機市場已整頓得相當不錯。 (原標題:生產流通脫節降低農產品電商信任度)
- Dec 27 Sat 2014 04:51
生產流通脫節降低農產品電商信任度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