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泉州12月26日電 題:閩南高甲戲世家話傳承:鄉音“攬”鄉愁
  作者 廖靜
  “稚嫩的童音,閩南久違的鄉音,‘萌’態十足。”在福建泉州一所小學內,兩名七八歲的小女孩正上演一齣高甲戲《管甫送》,讓出身閩南高甲戲世家的歐陽燕青贊嘆不已。
  “二步送哥大路邊,阿裡山高通到天,洛陽橋下長流水,流到臺灣結親緣……”戲中講述臺灣書吏管甫欲回泉州探望雙親,與未婚妻美娟在碼頭相送,依依惜別。而扮演管甫夫妻的兩個稚嫩女童,將這首經典的閩南民間小調演繹出現代人濃濃的鄉愁。
  “之前沒教過這麼小的學生。”今年64歲的歐陽燕青是兩名女童的老師,教戲學戲已經55年,“高甲戲就像我的血液一般,是必不可少的,也讓我更加有活力。”
  歐陽燕青9歲開始學高甲戲,其母林秀來在上世紀初享譽閩南一帶,是家喻戶曉的名旦,被尊稱為“晉江梅蘭芳”。如今,歐陽燕青的外甥、外甥女都是高甲戲演員,他們家族也成為閩南地區有名的高甲戲世家。
  林秀來、歐陽燕青等創造出來的高甲戲經典,成為流傳閩南地區的“老街巷故事”。地道的“老泉州們”至今依舊念念不忘林秀來、歐陽燕青帶的戲班,不忘她們口中“述說”的閩南愛情故事。
  雖然那種呼喊“林秀蘭戲班子來了”、“歐陽燕青戲班子來了”的年代已經過去,但是作為特色閩南傳統文化之一,高甲戲已成為閩南諸劇種中傳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在泉州、廈門、漳州、臺灣以及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海外華人華僑聚居地廣泛流傳。
  高甲戲來自泉州民間草根,故而天生帶有泉州人性格中的包容和創新。歐陽燕青的女兒顏如冰認為,“400年間,它吸收了南音、梨園戲、傀儡戲、木偶戲、京劇、越劇等等音樂和戲曲的藝術形式,自成一體,它是熱鬧的、接地氣的。”
  歐陽燕青介紹說,目前臺灣尚有活動的高甲戲職業劇團體逾30個,如彰化縣伸港鄉的“新錦珠劇團”、臺北三重的“新金英”等。“在大陸舉行的大型高甲戲演出中,也經常可以看到臺灣同胞的身影。”
  退休後的歐陽燕青從未忘記家族傳承高甲戲的使命。她經常帶著泉州市老年大學的演員們,赴澳門、香港、臺灣等地表演高甲戲。“在外面演出也很受歡迎,還有一些戲迷要求當場學高甲戲。”
  在高甲戲“走出去”的同時,歐陽燕青開始思考,如何讓高甲戲走進年輕一代的心裡。
  近年來,歐陽燕青開始教授學齡段兒童學習高甲戲,“如果能讓小孩對高甲戲感興趣,我認為功德無量。”
  但歐陽燕青並不僅滿足於此。“酒香尤怕巷子深,希望越來越多的人願意來學。高甲戲才永遠不會走向沒落,泉州的鄉音也能繼續向世界擴散。”
  如今,歐陽燕青的第一批學齡段學員已然有模有樣,唱起老師的“成名作”《管甫送》韻味十足。而這一段充滿閩南鄉土氣息的愛情故事,正在現代的土壤里,生髮出新的時代韻味。(完)  (原標題:(行進中國)閩南高甲戲世家話傳承:鄉音“攬”鄉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l94zlama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